生了得宠的长女,王氏很是有些兴奋,可惜正月里她要坐月子,无法出来走动。
等到二月,她养好身体,可以出来了,家里的风向却又变了,一向不喜欢张氏的史夫人,竟然变得对她和蔼可亲,让王氏有些看不明白,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她差点还以为,自己的一双儿女在史夫人面前失宠了,打探了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史夫人对孙子和孙女,都是极好的,让人照顾地格外精心,她这个当娘的看了,挑不出丝毫的不妥。
只不过,史夫人眼下还有更关心的事,那就是贾敏的婚事,孙女再好,可也比不过女儿啊,下个月的春闱,贾代善和史夫人精心为贾敏挑选的未婚夫林海要上考场,史夫人如何能不紧张。
张氏的三哥在礼部任职,而且就在仪制清吏司,历届的春闱都是礼部主持,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张家的消息肯定要比跟科举不搭边的贾家灵敏许多,史夫人就是为了这点,才对张氏分外客气,想要人家帮着出力,怎能不对人客气点,史夫人就贾敏一个宝贝女儿,林海好了,她才能好。
见史夫人由于贾敏的缘故,对张氏的态度有所好转,王氏心里的得意劲儿,顿时不翼而飞。
王氏从小到大,都是个好强的性子,最恨自己有什么不如人的,她嫁入贾家,第一个比较的对象就是张氏。女人和女人比,能比什么,还不就是嫁妆、男人和孩子。张家是清贵,王家是勋贵,论名声,前者更甚,可论钱财,后者更多。王氏嫁给贾政的时候,嫁妆也是价值五万两,可由于次媳不能超越长媳的规矩,明明能装一百二十八抬的嫁妆,硬是压缩到了一百零八抬。
正因如此,王氏从一开始,就看张氏不顺眼,比过了嫁妆再比男人,王氏怎么看,都觉得爱读书的贾政,比起犬马声色的贾赦,要强了千百倍不止。最后就是比孩子,论数量,张氏进门七年,也就生了贾瑚一个,她进门不过四年,生了贾珠和元春两个,怎么都是比得过的,再论质量,贾瑚虽然看上去鬼精鬼精的,颇得国公爷的喜爱,可她的珠儿和元春,也都是聪明伶俐的。
总之,在王氏看来,她除了运气差点,嫁了不是长子的贾政,其他没什么不及张氏的。
王氏自视甚高,觉得张氏不过尔尔,就把比较的对象,换成了她不喜欢的贾敏。真要说起来,她们的身份才是差不多的,都是开国功臣的后人,都是家有万金,都是家人千娇百宠养大的。
把贾敏当做比较对象,王氏纯属找虐,贾敏的爹是国公,而她的爹是县伯,爵位差了好几层呢。再说贾家只得贾敏一个嫡女,而他们王家,姐妹三个都是嫡出,独养的嫡女和被嫡姐和嫡妹夹在中间的嫡次女,在各自家中的地位可是不一样的。王氏出嫁,王家陪嫁五万两,加上贾家的聘礼三万两,合计八万两,算是很丰厚的了,毕竟王氏嫁的,不过是不能继承爵位的国公府次子。
但跟贾敏比起来,王氏的嫁妆就不算什么了,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贾敏的嫁妆价值几何,王氏并不清楚,只是史夫人十多年前就开始费尽心思为女儿收集的各种珍贵木料,价值就是数万两,这些还只是原料,打成家具价值还得增加,此外就是庄子、铺子,史夫人给贾敏预备的,肯定都是最好的,再加上古董摆件、金银首饰,贾敏的嫁妆不算林家的聘礼都应该在十万两以上。
张氏觉得贾敏很好相处,王氏却认为这个小姑子很难伺候,每次跟她说话,都是爱理不理的,感觉就像瞧不起人似的。其实,贾敏没有那么骄傲,她就是被史夫人保护地太好,性子天真娇蛮。她要向张氏请教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态度自然是温和可亲的,王氏大字不识两个,姑嫂两人见面几乎无话可说,又都不是擅长交际的人,可不就得冷场了,要说贾敏针对王氏,却是没有的。
王氏极不喜欢贾敏这个小姑子,自然不会盼着她嫁个好人家,先前隐约听说贾代善给女儿看了个爵位到头的人家,王氏还在心里暗喜,男人不争气,贾敏就是嫁妆再多,日子能有什么盼头。
她也不想想,人家林家的少年郎,可是十二岁就中了秀才,她那个能干的丈夫,如今已经连童生试都不敢下场了。再说林海的水平,可不只是秀才,他就是运气不好,七年前准备参加秋闱时,爹没了,只好在家守孝三年,四年前再度准备参加秋闱,不料娘又没了,只得再守孝三年。
因着连续守孝的缘故,林海拖到二十出头还没定下婚事,贾代善眼光如炬,从诸多女婿候选人里挑中了他。去年林海刚出了母孝,他就着人带了话过去,得到的回复是,秋闱中举就来提亲。
去年乡试,林海中了解元,遵守约定请了官媒上贾家提亲,早先还对婚事有点小不满的史夫人,见了未来女婿是越看越满意,直说真不愧是国公爷,眼光就是好,这么好的少年郎也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