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小说
  1. 笔趣阁小说
  2. 耽美小说
  3. 抚宋
  4. 第六百五十五章:教育
设置

第六百五十五章:教育(1 / 2)


揆文奋武。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现在江宁朝廷的武事基本上都抓在首辅萧诚手中也正是因为抓住了刀把子而且这支刀把子在前线作战极其有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以让萧诚在朝廷之中说话的声音就特别的大大到让其他人的声音根本就可有可无。

而这也是因为现在大宋面临的局势。

辽国人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大举来攻武力这是用来保全社稷的只有保全了江山社稷才能谈到其它。

但当局势被稳定住之后文事的重要性便再次凸显了出来。

江南文教昌盛你两江地区闽浙地区出产的进士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碾压其它地区的。

在某一段时间里朝廷上的科举甚至要刻意地来压制南方举人像严打某些南方读书人跑到一些文教不发达地区弄个户藉参考的一旦查出来那是严惩不贷的。

说白了也就是朝廷不想看到自家下头的官员清一水儿的都出自南方。

地域之间的保护和影响从古至今便是一直存在的。

打仗靠军人但治理地方治理朝政还是要靠文人的。

当萧诚稳定住局势之后自然不会放弃这一块。

而将江宁石头城确定为临时都城之后教育这一块事实之上一直都是把持在江南派系手中的。

没办法人家在这方面的确底子厚。

即便岑夫子跳前跳后地折腾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在江南地方大量的私学盛行官学事实上是萎糜不振的。

最好的学生最好的老师都集中在私学之中。

有钱人家不仅从小大力培养自家子弟还会出次去资助一些寒门子弟。

但凡发现寒门之中出现了一个天资聪颖的好苗子自然是从小就把人挖走。

如此长时间地积累下来一张庞大的无形的网络便开始形成了。

朝廷出台科举制度本来是想要为底层人打开一个向上的通道初衷自然是极好的。

但时间一长这个通道仍然被有钱人家官宦子弟所把持了。

穷人家有几个又能从小便读得起书呢?

笔墨纸砚对于普通人家可真是一笔不小的耗费。

为了聚拢人心稳定局势定都江宁府的第一年朝廷便举行了新朝廷主持下的第一次科考。

当时萧诚还在忙着算计辽国人以及伪赵伪齐这一块自然是兼顾不了。

但现在他终于腾出手来了。

大宋的教育体系其实是相当完备的。

国子监之下设了六个专科学校教授律学、算学、书学、画学、武学、医学算得上是门类比较齐全的教育体系了。

只不过随着抑武重文的朝廷方略定下来之后书学这一脉便一骑绝尘将其它学科远远地甩到了身后。

曾任大宋首辅的韩琦的一句东华门唱名方是好男儿更是将这股子风潮推到了顶峰其它学科基本上也就一蹶不振了。

时人都忙着去读四书五经去学诗词歌赋以期能用这些东西来搏一个东华门唱名能搏一个光耀门楣封妻荫子其它一切自然就是落了下乘。

律学也好算学也罢抑或是医学也被不屑地说一声匠气。

就更遑论于武学了。

东京还没有被攻破的时候时任国子监武学教授的是一帮老学究而武学名义之上有学生百余人其实常去听课的也不过一二十人罢了教的《武经七书》包含了《孙子》《吴子》《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韬》《唐李问对》等。

说起来这些书自然是极好的。

可书终究是死的。

即便将这些兵书背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又如何呢?

不能灵活地运用不能与战场之上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那书读得越多可就真是越害人了。

你怎么可以指望那些一辈子都没有见过战场的老学究们在武学里教出一名合格的军将呢!

萧诚当然要对眼下大宋的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样的改革从下到上是行不通的。

唯有一招从上往下来改。

如果说高考是现代教育的指挥棒那科举考试便是大宋教育的指挥棒了。

第一个要改的自然便是国子监下设的六所专科学校。

能考到这六所专科学校之中读书而且能成为上舍生的是够资格直接成为官员的。

今年秋季的国子监招生所有人赫然发现六大专科学校的名额与往年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次书学的招生名额较之律学、武学、医学、算学而言竟然少了许多。如果说这个标志还不够明显的话那刚刚结束的天宋三年的进士试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卷子是首辅萧诚亲自出的。

考了二天。

第一天考策论也就是对天下大事的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题目很宽泛考生尽可以捡着自己擅长的来当然想要写出有实际东西的内容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考虑的这一阶的主考官是萧诚那么要写的东西也就很明了。

投其所好嘛。

第二天考综合。这就是一个新的玩意儿了以前压根儿就没有。而大大的一张卷子上的内容五花八门但毫无疑问全都是一些实务囊括了律学、算学、地理等等。

第二天考完九成以上的考生已经面无人色了。

而根据朝廷事先颁布的录取规则策论与综合各占五成。

本以为综合就是考诗词歌赋、考四书五经的考生彻底坐腊。

江宁哀鸿遍野。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